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社会广角>>社会视野>>文章正文
    
社会视野
 
保护古民居,我们共同的责任
 
 
    作为中国乡土文化的凝结,具有典型民族风格、时代特色、地域文化特征的古民居,犹如散落在浩瀚广袤中华大地上的粒粒珍珠,虽苔痕斑斑,骄阳不再,仍以其深厚的能量、超强的生命力,放射出炫目的光华。时不时让我们走进前人创造的文明,徜徉久已不归的精神家园,寻觅遗失在来路的记忆,唤起寻根溯源的冲动——古民居,吞吐历史烟云,见证家族兴衰,承载地域风情,是从宇宙中获得灵感的先人创造并传承下来融进民族精神血液中的DNA。
    地处上党东南的平顺县,是明清民居荟萃之地。其中,浊漳河畔的申家大院、刘家大院,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旧居原貌。一处处建筑不仅是一道道美丽的景观,更是无形历史的有形见证。是依然存在的历史空间和历史生命。
    一个人、一群人、一批批人、一代代人,从桑梓之地出发,踏上茫茫旅途,或为做官扬名,或为奔波生计,或为寻觅心中那份隐秘的向往。宦海沉浮、商海起落,一波三折,一番历练之后,冥冥中一种奇特的召唤,让他们魂牵梦萦,归心似箭。农耕文明下的田园意识、家族意识、故土意识、恋土情结,具化为一处处布局精巧,结构严谨,建筑精细的豪宅深院——申家先官后商。刘家以农立商。起点不一,身世有别,演绎出多元的大院历史文化。
    中国以农立国,中华文明植根于农业文明。民族文化源于村落、发于田野、起自民间、出于民居。带着母亲的体温,带着田园风情,带着憨实朴拙,融入城市文明圈层。垫起城市文明的高度。渗进泱泱大国、殷殷黄土的纹理,积淀、凝结成炎黄一脉特有的基因,在不同时段、不同地域浇灌出色彩斑斓的文化奇葩。
    申家大院发自朝廷省祭官、钦封“蓬莱翁”的申洪,盛于申以祥(明威将军,以都指挥体统行事戍守雁门关印务)。“出仕——归田——兴商——立基”循环往复构成申家大院文化的基本走向。钦赐的匾额、“马上封侯”的艺术砖雕、龙凤盘结的门墩石刻、散见于内院的大小不一的练武石,弥漫出浓重的“侯门深似海”的官文化气息。刘家大院奠基者刘俊德是土生土长的农人,刘达在其父的基础上,凭胆识、勇气、智慧,捕捉商机,形成商业高地。尔后回归故里重整河山,精心打造“大本营”,始有刘家大院的鼎盛。“务农——经商——归园——扩张”,刘家的模式是不完全闭合的“准循环”。由农而商,亦农亦商,农商合一。绣楼、书房、药房——整个一幅和谐、向善、平实、纯真的田园生活画面。
    申家大院、刘家大院能幸存至今,自有其文化根基和社会土壤:一是植根于农耕文明的深厚土壤。维系六千年文明的农业文明,以其得天独厚的强势泽阴和护佑她的子子孙孙。二是都发端于故土而后又反哺故土。中国农民特有的乡土观念、乡土情结为他们撑起一片天空。三是各自迎合了本地不同时段、不同层级的人的价值取向和生活理想,具有存在的社会意识基础。四是他们分别是本地域共同认可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品牌。平顺相对欠发达,欠发达、不发达有时恰恰是一种创新、一种不自觉的进步。在城市化、城镇化强力推进的今天,沉重的履带,锋利的钢铲把古村落、古民居碾成尘土、撕成碎片。只有这里,仍静静沉睡者一位明眸皓齿、丽质天生的纯情少女。
    为这一方世外桃源欣慰、欣喜之余,不免忧心重重:不容回避的事实是,这里也处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度、转型期。这一时期,相对脆弱的文化尤其是古民居文化极易消亡。
    有关资料表明:作为中华文化根植所在的古村落、古民居正以超常骇人的速度消失着——
    存留于今,为古太行、新平顺争得颜面和文化尊严的古民居在这场文明劫难中能继续生存下来吗?
    无论申家大院,还是刘家大院,都无一例外被钢筋混凝土砖石结构的小洋楼重重“围困”着。裹得密不透风。成为工业文明河流中的一座“孤岛”,千年农业文明的一块“飞地”。
    城市文明、工业文明在与母体农业文明经过不长时间的对峙、较量之后,终于占了上风。又有经济文化、旅游文化加盟,声势浩大,咄咄逼人,步步为营,鲸吞蚕食所剩无几的农耕文化版图。
    幸好,这里的古民居除了自然剥蚀,只是部分遭遇人为侵蚀。并未被“拆封”“掉包”“调换”“重新包装”,炒作成“经济文化”。为历史、为后世存留了一份真实。
    在引导和发展主流文化的同时,我们能不能给古民居——母亲文化、民族的精神家园、我们的始发地,安一个现代的家?
    古民居的精神内涵大于物质存在,但都离不开历史建筑的真实。保护古民居最基本的是要保护他的建筑真实性,重要的是保护她的历史真实性。
    其实,以大院传人为代表的山民们,早就在行动上履行起保护民居“原先性”的义务:申家大院传人申爱香的父亲,身处“破四旧”“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狂飙中,冒着极大风险,以修补房屋为名把弥足珍贵的水璧凉亭圆形砖雕“马上封侯”、门墩石刻、门楼木雕,用泥封得严严实实。还把明廷颁赐的匾额藏于门楼杂货堆里,我们才有幸得以重睹它们的风采。刘家大院第九代传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八九十年代,数次自筹资金对风雨剥蚀、濒临坍圮的东西厢房加以修缮、加固,并特意存留原貌。尤为令人感动的是,刘家大院多家住户已非刘氏后裔,几代人数十年仍能一以贯之自觉维护旧居原样。刘家大院从主体建筑到木石砖雕、题字,几乎完好无损存留至今,这在上党地区鲜闻罕见。内中包含的不仅是血缘纽带、家风余韵,更重要的是纯朴憨实的山民们对先人、对历史、对文化、对一种地域精神特质的敬畏、膜拜!这是一种至纯至真、至高无上的文化情愫、文化情怀、文化情感。是一种潜在、无形而又无时不在的流淌于血液里的文化情结。平顺能获得“人间新天堂”的美誉,得益于“平顺人民像打扫自己家一样打扫自己的城市”,申家大院、刘家大院能基本以原貌保存下来,归功于当地山民像保护自己的家一样保护旧居。
    古民居本身物化的外在表现样式,如科学的架构、精巧的布局、精妙绝伦的建筑和雕刻艺术,的确令人叹为观止。而一木一石一砖一字背后蕴涵的鲜为人知的人物、故事、传奇,更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一段段地域化、特色化人文历史,一杯杯原产原装原滋原味的窖藏醇酿,历久弥新,余韵袅袅,幽香四溢。真正打动人、感染人,让人流连忘返、魂牵梦萦、乐此不疲的往往是“纵向的、长期累积的东西形成的历史”。申家珍藏至今基本完好的家谱、申家门人口耳相传的故事,刘家十世传人刘中科自撰的家谱式文字材料、刘家仨兄弟和当地村民提供的关于刘家的轶事等等构成了虽不完整、不系统却很丰实的文史“档案”。走进申家大院,漫步刘家豪宅,随意碰到一个人,随口就能讲给你一段情节生动的故事来。这块土地,这里的人,地地道道、本本真真原生态演绎这里的故事,记述这里的历史。这就是文化特质,这就是人文历史积淀生成的无价财富。
    保护古民居困难重重,任重道远。
    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回归原点,亲吻母体文化,感受久违的来自田园深处的最动听的声音。
   “对前人的文明创造负责,对后人真正的文化传承负责”。(申文彪)
 
 
 
 

·平顺县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公告
·平顺县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公告
·平顺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五次会议公告
·平顺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公告第1号
·平顺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公告第2号
·平顺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公告
·平顺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公告
·平顺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关于召开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
·平顺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关于组织市县人大代表开展司法
·平顺县2015年1月1日-10月10日“三公”经费支出情况统计

 
·长治市人大 ·城区人大 ·郊区人大 ·长治县人大 ·潞城市人大 ·屯留县人大 ·长子县人大 ·壶关县人大 ·黎城县人大 ·武乡县人大 ·襄垣县人大 ·沁县人大 ·沁源县人大 
Copyright © 2016 www.njlafeng.com   版权所有:平顺人大信息中心  邮箱:czpsrd@163.com   电话: 0355-2210110
晋ICP备11005928号